退出长者模式
李江蛟代表盟市委在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5-01-13

113举行,市政协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在市行政中心龙城大厅举行,市政协常委、盟市委副主委、常工院副院长李江蛟代表盟市委发言:《关于加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发言。

另,经济一支部宣传委员、市政协委员、常州运河五号总经理唐琦代表经济届别组发言:《关注工业遗存保护,塑造一个有记忆有年轮的城市》。(王勤)


关于加强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一线岗位人员。高技能人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我市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年均增幅超过8%。近年,我市出台《常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大大优化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环境。截止 2013年底,我市形成了一支总量达到16.74万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占全市劳动者总数的6%、占技能劳动者人数的29%。根据2013年江苏省“企业转型升级八项工程”检测结果,常州市企业“转型升级工程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一位”,显示我市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迈开了矫健的步伐。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我市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而其中,高技能人才的拥有数则被普遍认为是关键要素之一。虽然我市高技能人才在普通劳动者、技能劳动者中的占比还可以,但高技能人才的年均增幅与专家预测的到“十三五”期末,我国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增长15-20%相比,与大量文献显示的世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在40%以上相比,与我市作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相比,我市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另外,经过对我市13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随机调查,我市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类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创新型人才(26%)、专业型人才(24%)和技能型人才(20%);从年龄看,企业对25-34岁年龄段的高技能人才最为青睐,需求率达69%。而目前我市高技能人才一半分布在传统行业,并有年龄老化与断层的趋势,不能完全满足我市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为此,我们就我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分别对我市的高职院校、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职院校要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

一是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办学方向。要把“基础厚实、专业宽广、能力出众、素质高强”作为办学的落脚点,强调“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善组织”,做到“专业对口、入职即用、企业满意、家庭放心”。要借鉴吉林等地职业学校“校长变厂长、课堂变车间、老师变师傅、课本变工具、黑板变图纸”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软、硬技能,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功底。

二是高职院校要重视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很多优质的课程、丰富的资料不断被复制和传播。当学生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后,传统的课堂教学、落后的技能实训将会失去吸引力。另外,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逐渐增加,应届生创业成功项目也逐年递增,我市部分学校滞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急需改变。

三是高职院校要面对市场调整专业设置。目前,我市各高职院校的财经、营销、计算机、机电等专业同质化倾向严重,而诸如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光伏和新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几乎无相应的专业设置。

二、各类企业应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

一方面,我市出台了许多人才引进政策,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另一方面,企业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现有技能人才上下功夫,促进初、中级技能人员尽快升级为高技能人才。要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积极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要利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杠杆作用来促进新生劳动力。还要主动承担学生实习、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教师兼职岗位、订单合作培养,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任务,通过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优先获取所需人才。

三、各级政府要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

要促成校企合作共育机制,改善职业院校招生、就业、创业环境。政府要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激励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彻底改变校企合作学校“一头热”的现状,使“校企合作”能够深度融合。行政部门、高职院校及初高中学校不得以任何手段和方式影响学生、家长的选择;要进一步规范劳动力运行市场,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劳动价值,尽快落实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优惠政策。

我们相信,只要我市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共同努力,我市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一定会茁壮成长,我市企业的转型升级将为实现“中国梦”的常州篇章提供坚实的保障。



关注工业遗存保护,塑造一个有记忆有年轮的城市

作为我国近代工商业发祥地、曾经的工业明星城市,常州在其发展过程中,孕育产生了以大成一、二、三厂、常柴、金狮自行车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形成了纺织、机械、电子、轻工等十几个行业相对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行业、企业代表着常州工业发展的历史,鉴证了常州经济发展的辉煌。而如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工业逐步退出,一大批工业老厂房面临拆除,城市的记忆迅速在消失,城市逐渐失去了个性。面对这些濒临危机、急需抢救保护的工业遗存,如何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是我们在历史文化传承中面临的急迫课题。我市多年前就开始探索抢救保护工业遗存的实践,市产投集团(原工贸公司)从博爱路129号原常州挺进印刷厂起始,在三堡街原五毛厂创建了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为城市抢救留下了一批记有特定时代人文精神和社会印记的工业遗存,同时也为我市保护、利用工业遗存积累了经验,起到了国企的示范、引领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为此,我们建议:

一、全面提高全社会对工业遗存保护的认识工业遗存是常州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工业遗存既是对地方历史完整性的尊重,也是对传统产业和工艺技术历史贡献的纪念,更是对年轻一代正确认识常州经济发展历程的形象教育,对于重塑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力有着重要作用。要站在建设“文化常州”的高起点、新起点上,提高全社会的工业遗存保护意识,汇聚全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存保护的合力,将仅剩不多的工业厂区的保护利用与培育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相结合,使工业遗存成为常州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

二、建立完善工业遗存保护的科学体系尽快启动工业遗存的普查认定、分类登录工作,建立全市工业遗存清单目录,形成一张完整统一的“保护网”,为确实做好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资料,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对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存,要及时界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制定相关修缮、保护和利用规定,并纳入整个城市建设规划;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质出发,强化对工业遗存保护的系统研究,充分利用老厂房、老仓库兴办文创园区,促进工业遗存与文创产业相结合,协调发展,确保保护利用规划落到实处。

三、着力培育工业遗存的保护主体建立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发挥工业遗存保护的主导作用,培育、引入多元保护主体,鼓励更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机构、人士进入保护行列,重点培育扶植产投集团、运河五号、国光等一批常州工业遗存的保护主体,积极探索设立常州工业遗存保护基金,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金的参与,多种方式调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存保护。

四、全面展示常州工业发展的厚重历史一座曾经的工业明星城市,应该建有一座承载工业记忆,见证工业现代化城市进程的专题博物馆。国内一些工业城市如沈阳、柳州等近年均建有工业博物馆,不仅丰富了地方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当地工业旅游的发展。我市运河五号内由市档案局和产投公司联合打造的常州工业历史展示馆,占地面积6000平米,展示了常州近百年工商业发展的脉络,开办至今接待了近30万参观者。但由于起步晚、投入有限、收集到的资料、实物少,馆内工业文物、工业珍宝不多,互动性、参与性不够,营运费用窘迫,因此严重影响功能的发挥及可持续。为此,建议将历史展示馆升格为常州市工业博物馆,加大投入,通过3—5年努力,抢救征集各类常州近现代工业文献、文物、实物、档案,真正把它建成集工业遗存保护、工业历史展示、工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打造成常州独特的“工业文化标志”。

习近平同志当年作为福建省长,对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深刻阐述“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是领导者的责任,两者同等重要。”此言字字扛鼎,把文化责任与经济责任放到同样重要位置,表达出健全的执政理念,展示了高远的执政境界。他在城镇化会议上一句“留得住乡愁”立刻在神州大地上不胫而走,成为强音。2014年在考察北京工作时,他的话更是千钧之力“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总书记的话让我们倍感激励,我们应站在城市新的高度积极规划工业遗存保护路径做法,让工业文明清晰地镌刻入常州3000多年文明史,给未来留住一个有记忆、有年轮、有“魂”、有“根”的城市。





 

主办单位:常州民盟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3号楼A座3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