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永不熄灭的红烛
发布日期:2019-05-06
——民盟常州市李公朴支部参观闻一多纪念馆
     参观浠水闻一多纪念馆是民盟常州李公朴支部对民盟黄冈闻一多支部进行回访的主要内容。
    4月13日,艳阳高照,春暖花开,李公朴支部和科教城综合支部的盟员们,在闻一多支部谢寒主委的引导下,来到浠水闻一多纪念馆前面的广场。
广场中间矗立着一座闻一多先生高大的全身雕像,这是民盟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的作品。闻一多昂首飘髯,柱杖而立,挺拔刚毅,体现了他拍案而起、宁折不弯的英雄气概。墨亮的花岗岩基座上,猷劲雄浑的“闻一多”三个大字,是先生好友楚图南所题写。
    三个支部的同志,列队闻一多像前,庄严肃穆,诵读祭文,怀念先烈。“长须长衫,长恨长叹,是可忍者,孰不可忍?!
    教授奋起,一怒千钧,最后演讲,气贯乾坤。特务黑枪,白色恐怖,英雄倒下,唤醒世人!““民盟后辈,垂首吊唁,红烛精神,传承绵延。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只管耕耘,莫问前程。”铿锵之声,回荡不绝。
进入纪念馆序厅,顿时被笼罩在一片红烛的光芒之中。通高4米、全长14米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以黑红金为主色调,立刻把我们带入一种庄严、悲怆、激越的气氛之中。布满墙面的、默默燃烧着的红烛群落,以闪烁的光芒,引发出悲壮奔腾的烈焰,又渐渐变为昂首回旋、隐约可见的凤鸟,寓意凤凰涅般的崇高精神境界。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我们不禁吟诵起来。
    黑发蓬松、口衔烟斗的闻一多,侧身回首,在变幻生发的火焰中显现。他神态自若,不像是和亲人诀别,却如小憩中的回眸;他目光深邃,不但埋藏着深重的苦闷与忧患,更透露出亲切深厚的期待与希望。
二十年代,闻一多用文学的激情歌颂红烛烧蜡成灰而放出光和热的崇高品格,从生活中提炼创造出一个中国新诗的鲜明意像。四十年代,闻一多又用自己真诚正直的人生、悲壮的殉难,把新诗的意象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英雄形像。
    《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新诗集的题名,也是其中序诗的篇名。红烛集中表现了闻一多为民族、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在散发着楚文化庄严色彩氛围的黑红色调里,用沥粉堆金的传统方法,篆写了《红烛》序诗的全文。闪烁的金光把红烛精神境界更加升华,而两千余年前的古书体,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神秘幽深,又带给人们一种古老的文化气氛。
    这巨幅壁画是由闻一多先生的三儿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及其夫人张同霞教授夫妇二人合作的。序厅两侧墙面镶嵌着两组朱红色漆艺烛形灯,每组15支。参差有致的立体组合,温暖黄色的光照,象音乐的和声,有力的烘托着壁上平面的烛光,构成序厅的总体艺术气氛。
序厅壁画正中地面,安放着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无字地碑,坚硬洁白的抛光石面与粗犷的侧面对比,略带青色水波纹路,恰似无垠的大海。错落置放的墨绿色松枝,散发着大自然质朴的青香。没有文字、没有篆刻,朴素的石碑寓意着闻一多的诗句:“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象征着闻一多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和品格,象征闻一多坚贞的信念、宽广的胸怀。
    没有文字、没有篆刻,朴素的碑上安放着一群真正的红蜡烛,黄铜的烛台把28支通红的蜡烛烘托得挺拔矫健。当我们亲自点燃一支支蜡烛,那闪烁、辐射的光焰,那缭绕上升的青烟,那壁灯的真实光影和画上虚空的幻像浑然一体。二十八支红烛如同太空中的二十八个星宿,象征红烛精神光照环宇。序厅的庄严悲怆气氛被推向高潮,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更加升华。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样的战斗诗篇,使得一支红烛变成了一把火炬,在黑暗里引领人民为自己的命运而斗争。

参观完整个展览,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闻一多对祖国和人民的强烈的爱,使他甘愿为之牺牲自己的生命。闻一多的红烛精神是民盟之魂,永不熄灭。(赵忠和)




 

主办单位:常州民盟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3号楼A座3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