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读书之美
发布日期:2020-04-24
  又到一年读书日,却记不起最近一次读书是在什么时候了。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读书的内容和方式都已经变了,从看书变成了看新闻、看文章,从纸质书看到电子书,更甚者,连文字都懒得看了,直接看视频或者听语音。
  读书这件事,考验的是注意力,锻炼的是思维能力。记得小的时候,老师总会让我们读一段课文,然后总结其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因着老师的这一目标,我们才会仔细阅读。语文考试有命题作文,考的是各自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能力和发散能力,此外还顺带测试了识字、组词、造句、语法和写字能力。所以,我认为读书这件事,就锻炼了比较全面的能力。
  记得小时候特别爱看书,一方面玩的东西少,另一方面刚学几个字要赶紧看看书来显摆下自己多有文化。于是从图文并茂的连环画看起,直到故事大王、小学生优秀作文,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原来不用通过别人的嘴巴也能了解到这么多新奇的知识。期间以为书读多了就是文化人了,随口也经常会蹦出几个书上的词儿来,由此也闹了不少笑话。
  汉字的妙用在于平仄声,此外还有多音字、多义字,所以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点都不为过。就好像孩子们热衷于乐高,我也热衷于汉字的变化。
  书看的多了,逐渐也有了自己喜欢的风格。“故事”这种体裁当然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文字语言叙述比较直接,且有精彩纷呈的经过,时而让人置身其中,时而让人拍案叫绝,在我看来,电影就之所以那么迷人,最主要是因为可以场景式的全方面的展现一个或者多个故事。接下来就是“记叙文”,不同于故事,它主要是叙述一些客观的事物,或者事件,让我接触更多新奇的世界,了解到真实的世界。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作文一般都是记叙文。所以当我多看了书之后,我会习惯在作文中充分利用书上的知识来记录我的生活,表达我的情感。
  当书看多了之后,就会有自己的想法。而自己的想法总希望得到共鸣,小说恰好就是这样一种体裁。或者换个角度说,小说反映了真实的生活状态,甚至有些夸张。爱上小说,是从大学开始的。长篇小说太冗长,有些还过于压抑。后来又有了小小说,短小但惊人的写实。对事物的剖析能力和深层次观察能力也由此得到了锻炼。
  此时,就会产生议论。大学是年轻人向往之地,自由之国,当学术产生交集,思维碰撞之时,便是纷议之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也不自然的加入了这个行列。中国古代历史上精彩绝伦的辩论,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可能是因为自己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缘故,生活中的交流难免最终沦为辩论,或者是理论的灌输。这也是当下我极尽所能避免之事。
  不知不觉,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新闻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热衷于最新的事物,并且喜欢围绕着新事物进行探讨,进行激烈的辩论,慢慢的,变成了相互攻击。文字之美变成了文字之殇。
  当成家立业、充分体验生活之后,散文自然地进入了我的生活,它既能记录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又能充分体会字里行间的文字之美,让人感觉生活充满希望。
  常常有人说:“我看过的书,比你走过的路还要多。”这个比喻至少让人觉得“读书多”是一件很高尚的事。但有些时候读书容易陷入“读死书”和“死读书”的境地,也就是当下我们所说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陷入“书呆子”的境地。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当太多的信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时候发现之前书本上告诉我们的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适用。这时候你是选择继续相信书本上所说的还是抛弃之前的认知呢?
  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观察世界变得更容易了,当兴趣广泛之后,引诱你的事物多了,对于单一的事物就很难集中起注意力。读书就变得更加难了。
  回想起曾经看过的书本,让我值得回味的已经不是书籍本身,而是阅读的过程,无论是悠闲的午后、日落的傍晚、抑或是雨落的静夜,静心的阅读总是令人心旷神怡。
  在我看来,书籍是人类思想的表现形式,不管是从最早的符号记录、到文字的产生,不管是从纸质书转化成电子书,不管是从客观记录到主观评论,人类的思维习惯从未改变。书籍总是客观世界的真实记录,也许终有一天,书籍会进入历史长河,但是我们阅读的习惯却从未改变,只因我们阅读的不是书籍,而是整个世界。  (陈科)

 

主办单位:常州民盟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3号楼A座3楼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