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新在通报中提到,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目前,面对教育公平问题中的校际差异、地区差异和群体差异,必须做到加强农村学校、相对薄弱学校的管理,全面关注弱势群体。目前常州为促进教育公平正在作五方面的努力: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促进教师轮岗、组建35个教育集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减缓择校,而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也重点在做布局规划的现代化、基本建设的现代化、装备的现代化以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他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教育的不平衡性只有在全面的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 副主委、常工院副院长李江蛟就如何探索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现代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制度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技术的现代化,同时高等教育现代化又具有大众化、市场性、公平性、开放性、国际性等特征。推进新建地方高校现代化必须做到:一是明确和坚持办学定位;二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努力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对接点;三是以质量为核心,切实增强自身培养能力建设,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四是扎实推进学校体制改革,积极创建现代大学制度;五是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六是扩大开放办学,加强校际合作,寻求国际化的发展空间;七是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步伐。 原盟市委副主委、市政协副秘书长李永达介绍了近期市政协召开十三届十二次主席(扩大)会议,专题协商《关于科学实施我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建议案》的基本情况。他说,每年的教师节座谈会,是常州民盟对教师节最好的纪念。今年的主题“教育公平”不光是老百姓关心的,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所关心的。虽然常州在公平教育方面走的步子较快,但与老百姓的期待还有一些差距,希望民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此方面积极建言献策,进一步促进市委市政府、教育部门更好地作为。 原盟市委副主委、原钟楼区政府副区长姜建国认为,教育公平中,基础教育的公平是最重要的。要让所有的孩子有学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善待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公平的应有表现。教育现代化中,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最重要的。 教育委员会主任、河海大学教授郝雁南认为,社会公平是任何社会维持、发展、前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高等教育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层面,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公平、教育教学不公平、招生就业不公平、行政与教学人员比例不公平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盟员、同济中学副校长陈开和认为,在教育现代化中,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观念现代化。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公民,应该权利与义务并重。现在的基础教育中,权利的观念过度膨胀,义务的概念丢在一边,导致教育孩子的惩罚手段非常有限。他认为,教育中不能有体罚,但不能没有惩罚。 参政议政委员会主任、北郊中学教师刘振东则从市民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教育是否公平应由老百姓说了算;二是教育公平应限定在义务制教育,高中开始应是精英教育,并建议常州应进一步减少高中招生计划,将生源合理分流到职校技校;三是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对生源情况作了解,以便提前规划布局。 盟员、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芮路一针对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招生就业、教育过程和技能大赛的不公平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一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逐步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二是政府应该确保那些获取教育资源能力弱的人群享有公平的职业教育权利和机会。三是学校应营造公平的育人环境,让培养的学生切实得到社会认可,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待遇,实现职业教育的公平。四是充分利用技能大赛成果,推动学校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盟员、常州工学院副教授刘小茂认为,首先,对教育不要过于吹毛求疵;其次,中国的教育要有足够的自信,外国的教育搞得再好,未必适合中国;第三,教育要有战略的眼光,教育不能千人一面,不应急功近利,高等教育不应该跟着就业市场搞“打工者教育”;第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观念现代化。 赵忠和最后讲话,他说,常州人民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他认为,教育公平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任务、重要原则和根本价值;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教育公平的最重要措施;教育公平与教育现代化密不可分。他强调,教育本身首先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把教育恢复到理想注意本色,同时政府工作应优先贯彻、推进有力,要在教育制度综合改革上动脑筋。他殷切地希望,每一位盟员教师都能把教育公平作为美好的理想,并积极投入其中,为实现这个美好的理想而共同奋斗。(刘静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