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公车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要保证这项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将政策的制订与实施都放到社会监督的环境中来操作,要做到公车改革的公开透明,才能保障公车改革的顺利开展。 一、车辆处置方式的公开透明。我国的公务用车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仅北京一市公务用车就达到62026辆。其中绝大多数将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退出公车行列,其价款将是一笔巨额资金,处置不当会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要保证相关信息,包括车辆的保养情况、车辆评估机构、评估价格、车辆的处置方式等,对社会全方位公示,有效地杜绝车辆被压价贱卖,防止腐败的产生。 二、司勤人员安置的公开透明。公务用车的司勤人员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在改革中,他们的去留关系到本人及其所联系的家庭的生计问题。除小部分留用人员外,其余人员也必须妥善安置。各地方应该在详细摸清情况下,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安置方案,并且将安置方案对外公布。在安置中,即要防止通过特殊关系,打招呼,因人设岗。也要防止盲目推向社会,不管不问。鼓励创新的安置方式,比如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让这分部人员自我创业,解决生计等。 三、公务交通补贴的公开透明。公车改革后,公务人员的公务交通补贴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过去试点中,部分地方补贴标准过高,使公众产生了变相涨工资的疑问。这次公车改革中提出“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在制订补贴标准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出行成本、财政承担能力等科学确定,标准必须向社会公示,举办听证会,征求群众的意见。同时,在交通补贴的发放上要主要保证公务出行所需,对于不同职级、不同岗位的公务出行量要有科学评定,补贴也要有所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大锅饭。 公车改革利国利民,要保证改革在公开透明中进行,权力在社会监督中运行,才能保障改革的真正成功。(陈永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