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第一次读《李公朴文集》,是赵玉泉先生赠我的用A4纸复自上世纪中叶出版的孤本复印件,有些文章已经残缺。我用大约3个月业余时间读完;2012年11月,李公朴研究会又将其整理并交由群言出版社重新出版,分上下两册,约70万字。我再用2年多时间反复研读。多次阅读这本书,我为这位家乡先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感到震撼。 李公朴是中国民主同盟前领导人和抗日救国“七君子”中两常州人之一。1902年生,1946年7月12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是著名的社会教育家、新闻出版家、民主斗士、革命烈士,2009年被全国人民评选为“双百英模人物”。他留下的《李公朴文集》,充满了爱国精神和民生情操,折射出他短暂的一生以“为人类增加一点幸福”为己任的崇高境界。 作为中国20世纪早期少有的出国留学生,李公朴把自己所学和在社会调查研究与实践所获得的所有知识,一面用于抗日救国运动,一面通过举办社会教育和新闻出版这两项终生“职业”,并把二者创新性地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早在1928年起,他在美国雷德大学读书期间,利用学余时间,深入到餐馆、工厂、渔场参加劳动,同时对社会各阶层人员进行调查采访,写了大量“海外通讯”,不断发往国内报刊发表,使无缘出国的中国老百姓了解外部世界。他身在海外,心系国内老百姓的读书教育和职业问题。在《筑路工人和八年教育》一文中,他介绍说:“就此间平常一个小咖啡馆与水果店,理发所,以及筑路的工人中,就知有半数是受过中学教育的……有十分之二是大学毕业的。此外,政府及其他社会团体,尚多方设法给彼等可得较高深知识的机会”。在分析了美国教育与职业相结合的特点后他写道:“其实美国因一般社会中之学识标准逐渐提高,所谓大学教育,亦不过视为入社会服务之基础,与吾国大学毕业者便以专家自视,似乎有些不同”。因此他认为,劳动力“供过于求之中国职业问题,实今后吾国建设工作所要解决之最大目标。” 为了提高中国老百姓的读书和文化教育水平,李公朴在1930年11月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申报》创始人史量才的支持下,创办了流通图书馆、业余学校、夜校和妇女补习学校,还开辟《答读者问》专栏,编辑出版《读书问答集》、《读书生活》、《大众生活》等刊物,全部面向失学青年和工人、店员、黄包车夫以及广大社会底层人员,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各界知识分子的支持,学员和读者群迅猛增加,一年内就达数万人。 抗战前夕和整个抗战期间,李公朴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抗战教育之中。通过组织通讯社、出版社,写作和出版了大量抗战教育的文章和书籍。如《上海战区的教育问题》、《战区民众教育计划大纲》、《抗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全民抗战论》、《游击战与持久战》、《怎样争取最后的胜利》等。还在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全民通讯社,担任抗战建国教学团团长、民族革命大学常务副校长等,奔波于大半个中国,一面宣传全民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久战和游击战思想,一面对广大无条件读书的少年儿童和成人民众进行文化教育。 抗战胜利后,李公朴又全身心投入到民主教育和民主建国事业的实践和研究之中。他与陶行知一起创办社会大学,创办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主编《民主周刊》和《民主教育》月刊。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3月,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宣传民主和改革教育的文章,如《从世界看中国》、《人民才是原子弹》、《民主生活讲话》、《民主集中的理论与实践》、《改正建立民主作风》、《民主精神的分析与研究》、《新教育的开始》、《为什么与怎样办社会大学》、《新宪法上的教育问题》、《新教育的初步实践》、《新中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等,在民主教育上基本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直至牺牲。 读罢《李公朴文集》,我再次掩卷沉思。李公朴作为旧中国凤毛麟角的留美大学毕业生,谋一个比大多数民众生活得好的职位不成问题。他曾是北伐军的政治干部,当局还曾经邀请他到教育部当官,如是,他的个人前途应当是何等美妙。但他却将时代变幻的现实与平民教育紧密结合,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困难重重的中国社会教育之中,以追求民主和改善民生为己任,这是为什么?在《业余补习学校的缘起》中笔者找到了答案:“一是为了使为数众多的没有机会求学的成人和青年,能得到读书的机会,以增进其生活技能和社会服务的效率;二是引导失学者对读书发生兴趣,使他们不致因从事不正当的娱乐而走向堕落的陷阱”,其出发点就是使人们懂得如何学习和生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正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并下决心改造之。总之是要“为人类增加一点幸福”! 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笔者写此读《李公朴文集》的点滴体会,愿与所有爱好读书者分享与共勉。 金明德 2015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