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调研报告 >> 内容

常州实施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探索及思考

发布日期:2015-02-05  来源:民盟  浏览次数:  字号:〖

民盟常州市委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常州地属苏南,经济发达,开放优势明显,市场化程度高,政府服务能力强,开放型经济规模和水平高。在新的现代化建设形势下,如何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如何打造升级版的苏南经济,是一个在国内没有先例可循的全新探索,任重而道远。

一、常州实施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条件

(1)在区域一体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常州位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部,为苏南区域一体发展的关键空间节点,具有极佳的参与区域创新合作,获得区域协同效应和整体优势的空间外部性。

(2)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初成格局。各个产业均取得了较快发展,并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自身定位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统筹布局的创新型产业园区网络基本形成。以科教城为创新源、双高(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省级高新区)为两翼、八个主题创新型产业园为主要节点的创新型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的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4)自主创新的“常州模式”渐具雏形。多年来,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常州模式”,以需求导向、开放配置资源为特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自主创新模式已渐具雏形。

(5)以人为本的民生文章已形成架构。近年来,常州紧紧抓住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形成了创新慈善、住房保障、公交优先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民生品牌

二、常州实施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制造业基础优势明显。常州具有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较强的机械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

(2)集聚型发展趋势明显近年来,常州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群。

(3)新兴产业优势。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二)劣势:

(1)技术开发和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企业科研投入较少,人员流失严重,创新能力弱。同时,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机制尚未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2)产业链发展意识不强,周边竞争同构化。常州行政区域壁垒是制造业尚未形成产业链的重要原因。另外,常州和苏州开展互补性合作的动机较低。

(3)落户常州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较少。仅有4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了69个项目,远落后于苏州等城市。

(三)机遇

(1)国家级苏南示范区建设给常州“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常州市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实现跨越的机遇。

(2)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各国制造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客观上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常州也受到这种影响。

(3)国家政策的支持。常州市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优势,应该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常州市优势产业。

(4)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将会对临近的经济体产生辐射,推动长三角区域分工和联动发展。

(5)随着常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日趋合理,各个区域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愈加明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并使常州现代制造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挑战及问题

(1)世界经济萧条,美国及其他国家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下降,常州市的纺织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受到影响。

(2)大量的跨国企业资本回流,使得各国在华的投资份额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常州的传统基础产业也面临挑战。

(3)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格局不断加剧,本地企业有必要采取应对措施以保证经济继续稳定发展。

(4)新兴产业核心技术难以掌握。

(5)苏南五市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等方面尤为突出。

(6)常州市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不完整,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任务重。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重工业化带来区域污染负荷大。环境风险处于高暴露水平,风险管理和应急形势日趋严峻。

三、常州实施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地位与目标

(一)战略定位

(1)战略定位

实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常州方略”;打造前瞻性培育、主导性发展、竞争性参与、借势成长的多类型、立体式、高成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完善具有“常州模式特征”的自主创新机制;③探索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常州版路线图”;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坚持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创新模式;建设科学、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发展的常州。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产业体系、有效的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路径、完善的自主创新机制和科学、和谐、绿色、城乡一体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主要创新指标增速全面领先,重要人均创新指标全面前移,成为全省开放集聚和利用创新资源能力最强、协同创新本领最大、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创新政策环境和文化最优的创新型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6%以上,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城市化率达到70 %以上。

四、常州实施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策

为加快创新型产业园区建设,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园区采取不同的扶持和促进政策,必须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方式。

(1)构建区域协同、产业互动的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建立苏南自主创新产业园区网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城市群协调发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城市分工研究,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城市群落。

(2)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同。成立常州市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施相关工作。在科技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落实。继续提高“科教城”活力和辐射力,探索开放型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的溢出和辐射。

(3)做好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现代化先导区的规划。做好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现代化先导区的规划。建议以科教城、综合产业开发区、主题创新型产业园三个层次规划创新型产业园区网络。优化常州市产业园区的创新布局,打造我市“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的总体科技创新布局。

(4)以培育领军型企业家、创业人才、创新人才为重点,培养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布局和工作,培养充足的高素质创新技能人才,把常州科教城建成我省乃至全国的高层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

(5)全域统筹、绿色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政府部门要贯彻落实绿色GDP政绩观的执政方针,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用人机制和奖惩机制。

(6)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资政策,拓宽引资渠道

应根据常州产业空间经济结构的特征,通过建立圈层式的产业协作体系,完善总部经济产业链布局的引资途径,冲破现有园区行政建制的桎梏,提高引资效率,缓解常州地区的“地荒”压力,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吸引跨国公司的入驻。

(7)狠抓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制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上。将竞争性、盈利性、私人性的事务放手交给市场,以腾出精力着力加强、改善和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

(8)人的现代化。以推进现代化综合指标体系和国家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协同创新纲领引领现代化建设实践,大力推进人的现代化。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现代公民意识。





主办单位:常州民盟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3号楼A座3楼  邮编:213022  邮箱:jsczmm310@163.com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