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对民主党派而言当前最为紧迫的是造就一支能够胜任多党合作事业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加强新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要求,关系统一战线持续发展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动力源泉。 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新一代的党外代表人士不断涌现,他们与老一代的党外代表人士相比,在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等方面呈现新的情况,主要表现: 第一、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政治诉求和从政意识,但政治上的辨别力和把握力不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党外代表人士有更多机会接触新思想、新观念。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工作热情高,有创新精神,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他们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理解不透彻,没有经过重大政治斗争的历练,思想方法比较稚嫩,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缺乏辨别力。 第二、专业水准高,但综合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不强。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主体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有较高的学历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是先进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但参政议政是不同于专业技能的学问,某个专业方面的造诣不等于参政议政方面的能力。 第三、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强烈,导致功利性倾向抬头。随着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组织体系逐步完善,这为党外代表人士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遇。在市场经济和社会思维多元化的影响下,一些党外代表人士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把党外代表人士的身份当做政治上发展的台阶和捷径,导致功利主义倾向。 第四、发展不平衡,缺乏“旗帜性”人物。党外代表人士一般是有较高知识层次的人,党派发展对象往往具有局限性,他们的知识专业结构较为单一,导致参政议政的涉及面比较狭窄。同时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在声望和影响上远远不如老一代的党外代表人士,缺乏“旗帜性”人物。 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多党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引起执政党和参政党的高度重视。 当前党外人士选拔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各级党委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党外干部选拔培养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安排和使用的可操作性制度与长效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党外干部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党外干部成长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2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份关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在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培养什么样的代表人士,建设什么样的队伍,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格局,必须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不断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要做到“五个结合”。即坚持党管干部和发扬民主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进步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坚持严格把关和关心爱护相结合,坚持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要立足发现、使用和管理等环节,把握内在规律,突破制约因素,确保工作扎实有效。 加强党的领导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要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作为政治责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考核内容。民主党派要积极主动作为,在学习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意见》精神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着眼长远,分步分层稳步推进。要把好进口关,加大各级后备人才的储备,完善各种竞争机制。要加强对骨干力量的培训,向中共积极争取,加大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党派干部的交流力度,历经多岗磨练。总之,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社会团体发挥作用,形成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合力。(姚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