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1872——1955)生长、成就在一个苍黄翻覆、陵谷变迁的大时代,历经中国近现代新旧交替的五个历史时期,亲历了许多波澜起伏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这是书作《张澜》(谢曾寿编著 2011年5月群言出版社)之要。 而今再读,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张澜先生是一位可敬的爱国主义者。他早年领导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后,曾经长时期走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参加进步党,在北京任众议院议员。1914年,袁世凯篡夺了国家权力,张澜回到四川,联合地方武装,响应云南起义,被蔡锷赞为“今日之管仲”。西安事变爆发后,张澜感到事态严重,担心中国在日本入侵的情况下陷入内乱,立刻与刘湘取得联系,达成共识,与中共基本保持一致。卢沟桥事变爆发,张澜担任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主要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四川尚未解放,张澜很不放心。他趁盟员杜重石来京,令其带回书有自己话语的白绸条,设法转交刘文辉。12月9日,刘与邓锡侯、潘文华联合进行起义,这一行动受到朱德总司令的嘉奖。 张澜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共产党人亲密合作的朋友。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张澜动员南充人民欢迎,使得红军较快巩固了川北根据地,张澜“私通红军”也由此传出。另有一说:“得四川者必先得张澜”,张澜接受与支持其儿张崿(1926年在北大加入共产党)开展统战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张澜主张团结抗日,反对独裁。1941年,与当时主张抗日的一些民主党派共同倡议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之后被推为主席。重庆谈判(9月15日),张澜在“特园”与毛泽东聚谈时提醒说:“现在,是你们同国民党双方关起门来谈判。已经谈拢了的,就应当把它公开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免得蒋介石今后不认账。”毛泽东欣然采纳,当面赞誉先生是“老成谋国”。 张澜先生是位品德高尚之人,他的人生,是读书养德与民主爱国的人生。他一生好读书,22岁中秀才,25岁补廪生,31岁官派留日;后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手不释卷, 80岁高龄,他还将自己研读《墨子》心得写成的《墨子贵义》稿,送毛泽东企盼指教。长年的阅读,使得了张澜对自己严格要求和长期修养。张澜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公正容人、两袖清风。他历任高官,却为政清廉。在四川省长任上时,家人在农村经济拮据,他却从未往家寄钱,而是用薪金资助他人,被誉为“布衣省长。”他一生简朴,淡饭粗茶。一袭布衣长衫从四川老家穿到上海,又从上海穿到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他追求真理,关心国事。青年留日时,联合学生拒绝为西太后祝寿,倡言要其退朝。更为可贵的是,张澜不以德高望重自居。1954年,张澜曾向毛泽东主席“乞骸骨”,因国事之需,虽未得批准,但其能主动功成身退,被尊为新中国的“贤大夫”。张澜的“宽容、忍耐、坚定、明达”及“四勉一戒”,不仅是先生人生可贵的体现,也是他光辉人品的写照。 张澜先生虽已离开我们60年了,但而今回想,我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这位历经几个时代的“川北圣人”、共和国副主席,同时也是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先驱者,用他的一生,实践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今天我们学习和缅怀的意义所在。(武进开放大学 魏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