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常州市经开区总支走进徽州古城•陶行知纪念馆 莺飞草长的四月天,民盟经开区总支的盟员们来到了如水墨画般的徽州。钟灵毓秀的徽州自古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出生于歙县的陶行知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恒星。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后陶行知”,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爱满天下”是他终身矢志不渝坚守的信条。带着敬仰,带着虔诚,我们拜谒了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纪念馆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陶行知少年时曾在此读书。纪念馆粉墙黛瓦,高脊飞檐,曲径回廊,建筑古朴典雅。走近纪念馆,抬头看,青石门额上是胡耀邦题写的“陶行知纪念馆”,这六个大字苍劲有力。 步入正厅,厅中的墙壁上镶嵌着毛泽东飘逸洒脱的手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这是毛泽东对陶行知的赞誉,这八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前面正中安放着2.6米高的陶行知汉白玉座像,陶行知神态安详地端坐着,目光炯炯,手捧书卷,儒雅脱俗,似在跟学生娓娓而谈。梁柱上的“棒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两副陶行知先生的对联,集中体现他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思想,对联为郭沫若的手书。“万世师表”是国母宋庆龄所题。正中照壁,镌写着毛主席的手书“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端重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环顾四周,大厅四壁的巨型组合漆雕画生动形象,鲜明形象地表达了陶行知的人生实践和教育成就,分别是:“求知立志”、“小先生制”、“因材施教”、“爱满天下”。透过四幅壁画,可以生动领会到陶先生由“知行”到“行知”的思想转变过程,以及通过实践所创立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理论,对整个民族教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楼的学陶厅通过实物和图版,将陶行知一生的工作场景和生活故事真实地再现在我们面前。 陶行知原名陶文浚,曾改名为陶知行,即“知行合一”的意思。在后来的不断的实践中,陶行知认识到, “行”在先,“知”在后,于是毅然更名为陶行知。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歙县黄潭村,天资聪颖,学习刻苦,由于贫穷,十来岁就半工半读,那悠悠的小巷,见证了少年陶行知求学的艰辛。当年,17岁的陶行知离开徽州,坐船沿新安江顺流而下,从此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纵观陶行知先生一生,从贫苦农家的孩子,经过刻苦学习,成为具有丰富学养的知识分子。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无时不以报效国家和社会为己任,心怀天下,心念苍生。他以生活为教育,以社会为学校,一生致力于改善民智,知行合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实是哲人也 在崇一学堂的阁楼上,保留着陶行知当年在这里学习和生活动的原形实物,供人们瞻仰,透过简朴的生活环境,刻苦的学习毅力,可以体会到陶行知先生就是从这里起步,踩出了一条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之路。 走出陶行知纪念馆的大门,我们一同回忆着陶先生曾经说过的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爱满天下,乐育英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此次陶行知纪念馆之行,让我们收获颇丰。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也为陶行知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主主义精神而感动。从陶行知先生身上,我们受到了鼓舞,明确了人生的真谛。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陶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作为自己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要求和人生准则,并去努力践行:做好本职工作,切实担负起盟员的责任,热心盟务,用“心”履职,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真正发挥出一个盟员应起的作用,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