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常州市委 常州最早于2013年率先在全国提出“智造”的概念和口号,推动并顺应了后来2015年国家工信部提出的“智能制造”的大环境。 早在2013年,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意见》(常发[13]018)明确了我市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期间的主攻方向,即:主导发展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智能电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前瞻性发展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抓手是10个重点基地(园区)的建设,其中,5个涉及装备制造业;而其它的5个重点基地(园区)的建设的重大项目,也都与装备制造业有关,因为没有相应的装备提供,其产业发展无从谈起。 至2016年,常州的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已达5000亿元。可见,常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完备,基础工作扎实。 因此,适应国际、国内发展智能制造的形势,常州提出建造智能制造名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 二、现状 常州正式提出发展智能制造、打造常州智能制造名城,已有1年多时间,作为主管部门的市经信委,连同常州智能制造推广联盟秘书处,做了大量工作:1)围绕常州智能制造车间评价规范(涉及:数字化设计、智能装备、生产管控、企业管理等),开展了标准研讨起草工作;同时,顺利申请获批江苏省团体标准试点示范;2)先后举办了制造执行系统(MES)专场、智能车间与智能制造等专场活动,邀请相关服务单位进行了主题交流活动,并征集了常州智能制造车间项目,进行精准对接服务;3)走访调研了企业80余家,新增发展会员30余家,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客户端推送发布各类资讯150余条。这些工作和活动,显著提升了常州智能制造的氛围、人气和知名度。显然,智能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作,唯有政、产、学、研四方面协同、联合作战,才能推进。 目前,常州智能制造的现状是:面对国内、周边城市发展智能制造的高涨形势,政府奋力而为,强势推进;龙头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热情高涨;中小企业响应一般,观望者多,实干者少,不想做、不能做、不敢做的困惑同时存在;服务于智能制造的产学研以及技术指导,尚未跟上。具体的问题有: 涉及企业方面的问题: 1)因资金投入需求大,可望近期产出的少,不少企业不敢、也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建智能制造车间或生产线,或改造提升已有车间和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 2)企业对设备硬件的关注度高,而忽视软件、数字化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从而难于实现整个工艺流程的智能化。 涉及技术与人才方面的问题: 1) 专注于智能制造某个方面或环节的专门人才多,而系统集成以及运行、维护智能制造生产线的人才少。 2)智能制造某个方面或环节的专门技术成熟,而集成技术不够成熟,这反映在科技期刊上刊登学术性强的研究论文多,智能制造集成的案例总结报道少。 三、建议 (一) 宏观层面—要有较长期的战略视野 发展实体经济可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并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而智能制造代表着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它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 智能制造需要智能装备作为支撑,因此,常州可以首先研发以新型智能制造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由智能制造生产线组成智能制造车间,进而组成智能制造工厂。在智能制造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自然地相互沟通协作,生产出来的智能产品能够理解自己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如何使用,能够使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的自动化、信息流和物资流合一;向前推进,智能制造工厂又组成智能制造工厂群,形成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例如,根据常州产业集群的布局,在南北区域上的常州武进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建设形成常州智能装备产业圈,建成集科技研发、成套装备制造、高端零部件生产、产业孵化等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由此,发展打造智能制造常州区域,并夯实智能制造行业;同时,智能制造要分类推进,即传统行业,采取改造提升的策略;而新兴的十大产业,则针对其龙头企业,采取建成示范、学习借鉴的路线。 这样,从2017年始至2025年,用8年的时间将常州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由上,可大致构画出常州市发展智能制造名城的路径图:
(二) 微观层面—作近期3-5年的战术建议 1.政府方面:主要作好“引导规划立项,指导推进评审,落实奖励配套,总结示范放大”的工作;落实《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常州市人民政府,2017年8月)中的6条“支持智能制造提升”的政策,即: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发展、加快企业有效投入、支持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支持高端装备发展、支持智能制造服务商、支持企业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积极性。 2.发挥各行业协会与常州智能制造推广联盟的联合作用:每半年举行一次协会与联盟的交流沟通会,或专家报告会,或专题培训会(班);由联盟每1~2年举办一次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现场交流会,从技术、建设过程、管理及服务等角度介绍经验,为其它拟建、在建智能制造的企业提供借鉴,减少盲目性及不必要的浪费或错误;从经费上给予持续的支持! 3.发挥10个产业链服务小组的作用。10个产业链服务小组,均由牵头部门和法律、金融、供电等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士组成,可重点为有意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咨询、法律咨询、金融顾问等服务,进一步强化对这些企业的精准、高效与贴心服务。 4.加大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目前,技术准备落后于实际需求;集成技术、方法落后于某项专项技术的水平;方案规范研究落后于产业需求。因此,要发挥智能制造技术专家库的作用,及时提供智能技术支撑;同时,委托在常高校或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大量的智能制造技术、管理与服务的实用人才。因为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理念,是最近两、三年来提出来的,它是一种集成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等综合知识,而目前的相关专家都是某一领域的技术专家,要么是机械设计、制造、控制自动化、检测、管理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不是什么都懂的全能专家。因此,有必要委托有关高职院校设置智能制造专业或行业协会,举办有关的培训班,培养智能制造方面的后备人才、技术人员,及时为企业的新建智能制造项目或旧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制造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一种理念、思维。常州智能制造工作推进的总方针应当是:企业主动唱戏,政府推进支持,专家服务指导。常州制造业,无论在传统产业升级,还是新型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重要任务之一仍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总之,推进常州智能制造,对政、产、学、研四个层面,灌输、介绍智能制造的理念、方法,很有必要,把智能制造宏观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变为常州企业家与政府的理念、视野和胸怀,从而共同推进常州智能制造名城建设的步伐。 (课题组成员:沈惠平、王正华、王勤;执笔:沈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