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德
普通人与伟人,在外貌形象上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在内在素质上却可能天壤之别。这种差别,表现在思想境界、为人处世、能力水平和社会贡献等各方面所折射的综合素质上;任何人,倘欲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就必须读书学习,且须终生学习。
终生学习的道理并不深奥,其内涵就是一句俗话:“活到老,学到老”;其外延很广,笔者试将起归纳为终生读好“三书”,即“学历之书”“职业之书”和“社会之书”。
读好“三书”,是从普通人走向伟人的学识基础和人生“奥秘”,不过存在着学习目的性这个分水岭而已。为自己而读书,也即走“个人奋斗”之路,不可能成为伟人;而为国家和人民而读书,并将所学知识用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伟大斗争的社会实践,就有可能成为伟人。李公朴之所以从一介平民子弟成长为著名的民主斗士和革命烈士,笔者认为他还是一位具有完整民主思想理论体系的民主思想家和革命家(详见笔者《李公朴民主思想家特征研究》一文),同他为了国家和人民而终生读好上述“三书”这个“奥秘”不无关系。
一、顽强读好“学历之书”
所谓“学历之书”,是指以获得文凭为标志的读书学习;或者说是在学校读书学习。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甚至读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等),都属于读“学历之书”的范畴。
诚然,每一个人读“学历之书”的生涯道路是不一样的,它必然受到时代、社会和家庭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受到读书目的性和意志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1.李公朴读“学历之书”的独特生涯。李公朴因为生在旧中国,长在动乱中,因此他读“学历之书”的生涯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从时间跨度上看,一般人连续读书至大学毕业需要16年,加上研究生或留学共需约20年时间;李公朴从8岁到28岁漫长的读书生涯,似乎与当代中国的孩子们相仿。但是正因为他所处特殊时代,导致他没有当代孩子连续读书这样的“好运”,他的读书生涯呈现出“上学--中断--再上学--再中断--再上学”这样一个轨迹。摘编其读书时间表可见一斑——
8~13岁:随其父在淮安读私塾,后因父亲年迈不能工作而导致他第一次中断学业;
13~17岁:随其兄在镇江当学徒和店员,17岁时因参加“五四运动”而被老板开除;
17~19岁:在其兄资助下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初中)。他读初中的年龄,是正常的高中生年龄;
20~21岁:考入武昌文华大学附中读高中,因闹学潮而被开除,再次中断学业,后转辗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中读高中。这又是正常的大学生年龄;
22~23岁: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兼做学联和图书馆工作,组织学生和工人运动,并加入国民党;
24岁:投笔从戎南下广州加入北伐军,第三次中断学业。1927年春任苏南地区国民党特派员驻常州,“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然辞职,退出国民党;
26~28岁:留学美国雷德大学。期间写了大量文章介绍西方社会和讨论中国政治与形势。
这个时断时续的读书经历,证实了李公朴读“学历之书”生涯的漫长而又曲折。但是这个曲折的读书经历,对李公朴最终成为一个伟人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李公朴读书生涯的五大意义
一是成长为旧时代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看似长达20年的读书生涯中,李公朴因家庭变故和参加民主革命事业而三次中断学业,真正读书的时间只有十三四年,却完成了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留学的全部学业,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后起之秀”。
二是他的智力、能力和意志力超群。他不怕打击和逆境,善于迎难而上和知难而进,其顽强的学习精神很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
三是他绝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将读书
与职业、读书与革命、读书与写作相结合,从而锻炼了社会适应能力、强化了初步树立的“公民意识”,从而增强了改造社会的能力。
四是呈现出中国进步青年“求学求真理”的时代共性。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类似李公朴读书经历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常州的瞿秋白就因家道中落而曾经中断读书;笔者家父也因其父亲病世而只读完了小学。但是,这并不妨碍先辈们追求真理的步伐,瞿秋白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革命烈士;家父也从此跟着中共地下党全力以赴支援新四军抗战救国,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有企业的国家干部。为什么呢?因为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科书”。
五是为他一生从事民主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李公朴从一个不谙世事而被动接受旧式教育的孩童,逐步成长为一个自觉学习和推广新知识的社会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便是这独特的读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二、坚持读好“职业之书”
所谓“职业之书”,是指与所从事职业有关的书籍。
要研究李公朴读“职业之书”,首先要研究李公朴的终生职业。
在普通人看来,职业就是谋生手段,李公朴年轻时候也是这样。但从其一生曾从事过的四项职业看,呈现出从无选择的被动“谋生”,逐步转为有选择的主动“奉献”——为改造社会而奉献,这样一条职业轨迹;而为要实现主动奉献的职业目标,就必须读好“职业之书”。
李公朴的第一个职业是到镇江的一个五金店当学徒。如果不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而被老板开除,他有可能终生成为一个做生意的店员。然而,李公朴却不满足这个“职业”,他下决心要把改变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现状作为终生“职业”。于是他一面当学徒,一面认真读他的“职业之书”——中国历史,还把从历史中读到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转达给周围的人们,做着一种使老百姓“觉醒”的启蒙工作。
李公朴的第二个“职业”是参加北伐军,在东路军政治部工作。毫无疑问,要在北伐革命中做好“政治工作”,他必须认真读好与政治有关的各种书籍。实践证明他“读”得很好,被派往常州担任苏南地区特派员便是证明。如果不是国民党背叛革命,也许他会把这个“职业军人”的职业一直做下去。
李公朴的第三个职业是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开办社会教育,后来又去开办山西革命大学、同陶行知一起到重庆开办社会大学。他不仅把社会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之一,更当作一项社会事业来做。他从事这个社会事业的目的不是为个人奋斗,而是要引导千千万万劳动群众为更好地从事职业而认真读“职业之书”。这个目的,他在开办申报流通图书馆和夜校的《缘起》中说得明明白白;毫无疑问,为要引导老百姓读好“职业之书”,李公朴自己必须首先读好有关社会教育的“职业之书”。他在图书馆和夜校工作总结中谈到:为了回答读者和学生的各种问题,自己必须先进行学习。也就是要做好先生,必先当好学生的道理。
李公朴的第四个职业是从事新闻和出版工作。这两项都不是李公朴所读“学历之书”的专业,但却属于“生产”“社会之书”的范畴。那么,李公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呢?这就与他要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社会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现状,从而实现他“全民抗战”救国和“民主建国”的奋斗目标有关。不是所学专业却要从事其职业,那么首先就要读好这两类“职业之书”。李公朴从开办各类杂志,到创办全民通讯社,再到举办各类出版社;从撰写各种新闻报道,到出版各类进步书籍,干得得心应手且成果斐然。假如不学好新闻学、编辑学、出版学的知识,是断然不可能胜任的。
以上事实证明,李公朴爱读书、会读书。他曾从事的四项职业(后两项贯穿其一生),都与在读好“学历之书”的基础上,又读好“职业之书”紧密相关。
因此,从李公朴坚持读好各类“职业之书”的实践来看,任何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认真读好与职业有关的书。读与不读,或者读得好不好,其职业成就必然大相径庭。笔者认为,不论处在什么时代,每一个职业者都要坚持读好“职业之书”,首先成为该职业领域的“业务骨干”,继而成为“业务权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全面涉猎“社会之书”
如果说,读好了“学历之书”和“职业之书”,就可以在社会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或者就具备了李公朴那样的民主思想,那就错了。读好“学历之书”,在人的读书生涯中“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读好了“职业之书”,也只是迈出了第二步。那么全面涉猎和读好“社会之书”,便是第三步乃至走好以后人生道路的根本保证。
所谓“社会之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实践,二是社会科学。社会实践有被动与主动之分。虽生活且从事于社会,但被社会现实及其职业所困,谓被动实践,必陷入职业为谋生的“必然王国”,许多缺乏远大革命理想的普通人就是这样;而通过读社会科学而行思考研究,将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职业升华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重要途经,从中找出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再反过来指导所从事之职业,谓主动实践,且会助君渐入职业的“自由王国”。李公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人物。
社会科学包罗万象,笔者以为,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五大类必读;再读些自然科学,缘于社会存在于自然时空之中。有人不以为然:小老百姓读那劳什子何用?持此观点者不少,但其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老百姓乃创造历史与社会的主人。主人不懂历史与社会,就难免被动甚至被淘汰,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李公朴是读“社会之书”的楷模。他自从踏上社会以后,不仅积极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做好自己的职业。但是他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读好各类社会科学之书,并积极主动地研究社会的弊端,探索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从民主革命开始,向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迈进。于是,他的民主思想在读书和实践中日趋成熟,并逐渐地拉近与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距离。他不仅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两次进入红色根据地延安采访,同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会谈,还撰写了大量传播革命圣地和共产党主张的新闻报道,更出版了很多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著作及其他进步文学书籍。即使在最后身陷最危险的时刻,他还“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列宁主义问题》”的书籍,对共产党人倾诉着“我向往延安”……
综上所述,纵观李公朴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到“五四运动”中的“热血青年”;从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到北伐革命
的年轻闯将;从一个曾经留学西方的旧时代知识分子,到轰轰烈烈的
抗日救国群众运动领袖;从一个对独裁统治和社会不公怀有反感情
绪的一般“愤青”,到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之一,再到怀揣系统民主思想并为此而献身的革命烈士,完成了从普通人到伟人的凤凰涅槃般的升华和重生。
而在这样一条非凡的人生轨迹中,读好“三书”,就是李公朴民主思想成长和完善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和学识基础。这就是李公朴读书生涯和人生道路的一个“奥秘”。
2021年1月12日于古运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