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盟务要闻 >> 内容

常州民盟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对口联系座谈会

发布日期:2018-09-13  来源:民盟  浏览次数:  字号:〖

9月6日上午,民盟常州市委在行政中心3号楼A座3楼会议室召开以后“倡导家校共育·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对口联系座谈会,盟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张翠娥,老领导周源、李永达,基层盟员教师代表及部分机关工作人员25人参加。盟市委组织处处长曹永忠主持。

盟市委特邀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潘莉作《激发七彩德育活力,提升常州教育品质》专题报告。她先向与会盟员教师整体介绍常州教育将从高举一面旗帜、瞄准两大目标、主攻三大任务、坚持四大战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5方面全面提升常州教育品质。而后紧扣学校德育,着重介绍近期市教育局德育工作重要举措、取得的成绩、未来蓝图等,内容包括全省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成绩,思考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如何更有效地统整资源,研学旅行怎样做才能更规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全市高中生模拟政协活动成绩喜人,名班主任队伍培育进一步体现教育行政对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重视等。

所有这一切都落实到“人”,着眼于“学生”,利用各方资源,联结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力量形成共育平台,协同育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盟员教师代表围绕“家校共育”话题说现状、谈想法、话困惑、出主意、找对策,一一发言的过程中,又稍作停留,对某个问题进行再碰撞。无论是在职一线教师,还是退休老教师,说起班级,说起学生,说起教育那些事儿,都是侃侃而谈,激情满怀。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应明确自身职责,知晓承担的责任。在家校共育中,起主导作用的还应该是学校与教师。”盟市委老领导周源如是说。李永达强调,“学校发展应以人为本,尤其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另外,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家校共育通过哪些途径?家长微信群的合理使用必须多考虑,常研究。”陈开和主委认为“家庭教育重在‘育’,而不是教。”“复印件的好坏,取决于原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要在原件上才能修改。”“教会家长如何做家长,目前的家长会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探索,构建适切的家长成长教育体系。” 万建群主委丽中介绍高举“赏识”大旗,以“悦纳世界,激活自我”为育人理念,牢牢确立“人人都是成长者与管理者”“管是为了不需要管”“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管理思想,大德育管理理念必将为丽中的发展带来新鲜的空气与无穷的活力。眭亚燕老师分享担任班主任的苦与乐,满面笑容地诉说她与调皮学生的故事,嗔怪的语气掩盖不了对学生成长的喜悦。她认为市教育局名班主任三级评选的举措为所有班主任搭建了一个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的舞台。听吴海燕老师娓娓讲述三井实验小学的“家长大学”,家长通过在“家长大学”进修,可以修得学分,拿到课时,并且与优秀家长评选挂钩,全校营造大家一起学的文化生态,让人耳目一新。朱元琛老师说,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家长需要补的课太多了,仅“如何学会与孩子的沟通”这个话题,就得好好学习。孟启主委认为家校共育,关键在于“共”字,思考研究的着力点应该在这里。

 

王静副主委围绕话题,提及局小的家长学校按每两周一课如期授课,新教师入职第一课就是学会如何与家长沟通等好的做法。还提出了3个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课题:如何做好学生近视预防,还学校教育惩戒权,小学6年系统培养孩子们的仪式感。

张翠娥副主委认为,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召开庆祝座谈会,聚焦“家校共育”话题,有必要,有意义,这也是民盟常州市委的一贯传统。民盟主要是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常州1807名盟员中,教师占比61.2%。她代表盟市委对奋斗在教育战线的盟员教师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这是一支有情怀、有活力的队伍。多名盟员教师真情援疆;近期教育局出台一系列表彰名单,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常州市师德模范、常州市“名班主任”等,盟员教师榜上有名;为社区学生义务导学……

这是一支责任意识与履职能力强的队伍。市、区两会人员30余人,参政议政骨干撰写的提案议案成为省、市重要提案,有的甚至直接成为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出台的决策依据。有的盟员教师每年都成为盟市委重点调研课题执笔人,高校盟员教师积极参与每届高校论坛,特别提到新盟员教师张待娣5个月来,已有7条信息被市委办或统战部录用。

她希望盟员教师谨记从教与入盟初心,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又要做好参政履职工作,继承“心系教育、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深入社会基层,积极开展调研,高质量建言献策,为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为常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周丽)



常州民盟 版权所有 2010-2019
地址:常州市行政中心3号楼A座3楼 邮编:213022 邮箱:jsczmm310@163.com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